這篇文章,和我最早的一篇文章(從不漲價的商品)同時出現,但當時衹有標題和概念,一直設成草稿。隔了一年多後,今天終於辛苦完成。
前言
前北大校長蔣夢麟在他的著作《西潮》中提到,在清朝時,如果西方文明不乘著炮彈和基督教進入中國,那麼中國還可以維持幾百年不變。也有歷史學家說中國的老百姓在宋朝以後所過著的生活變化不大。可以推斷,那個時候的幾代人,可能都過著相同的日子。
過後,西方文化進入了,中國掀起了百年未有之變局(李鴻章的說法),作者在他的自傳式著作中說是五十年巨變。而我們看到的,在鴉片戰爭後的一百五十年,中國發生了驚天動地的變化。看看香港在當時的一個小漁村變成今日的國際大都會,你可以去想像它的變化之大。
一個人在舊時代裡,要看見時代的變化是很不容易的。但科技變幻無窮的今天,一個人衹要在廿年裡,就可以看到了一代又一代科技産品的演進。像我雖然比電腦遲出生,但幾乎可以看到了電腦的演變,也直接間接的體驗了科技的演進。
舉電子郵件為例,它對這時代的年輕人來說,幾乎是必備的了,不管是用在私人或是工作上。而在Netscape 3.0的年代(1995-1996),我也沒有想過今天會對電子郵件那麼強的依賴,和它今天的無所不在,以及少了電郵的寸步難行。
就在這科技快速演變的同時,我看出了一些蛛絲馬蹟,彷彿可以用歷史來做個對照。

語言
西方科技文明的強大,包括電腦科技的一日千里,讓他們在世界的經濟版圖不停擴充,直到現在人人口中所說的“全球化”。科學技術讓這些科技列強殖民落後國,像美國的軍事科技強大,所以可以在國際事務上為所欲為。除此之後,科技本身還可以出口,像IBM, Microsoft, Intel這些高科技公司,也為美國的富裕做出不小的貢獻。原來科技除了可以恃強凌弱之外,還是個大商機。
因為電腦科技的發源與發展都在美國,使得幾乎和電腦相關的「東西」都以英文為主。許多的人都知道,至富的其中一個原則是和富人在一起,而這些先進國都以英語為商用語,所以其它民族想要接觸這商機,就必先接觸英文。這些外資商業帝國,技術文獻資料,都一律以英文做標準,連程式語言,學校教科書都以英文為主,使得大家都認為只有英文才有前途,而它在某程度上也真是如此。
許多中華文化的忠實擁護者,也包括英文不好的一群,會說那些學習英語者不愛本身的優良文化,說他們崇洋媚外,說他們香蕉人。香蕉人是因為香蕉外面黄皮,裡面肉是白的。但有時這也過於偏激了,因為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不會英文在很多事情上也不太方便。而這些中華文化維護者會搬出一大堆的理由來說明中華文化的優秀。優秀歸優秀,但大家還是向著金錢的方向衝,英語好的華人還是佔有很大優勢的。
那麼英語真的比較值錢嗎?舉個生活上不是特別明顯的例子,我最近對網路廣告關鍵字做一些研究,發現英文的關鍵字比起其它語文,包括簡體和繁體中文,都更有價值,更多人競標。而英語成為全球通用語的趨勢,好像不是華語所能阻擋的。
英語
英語優勢的來源,大家當然會先說是大英帝國遍佈全球的殖民地所帶動的,這是第一波。而美國的商業強勢當然是第二波了,想跟富人做生意,當然得學好英文。這當中,我們也發現了日本第二經濟強國的地位,在國外許多地方,包括機場和旅遊勝地,除了必備的英文外,也都有日文指示牌,宣傳單和說明書等。這說明了人多未必有用,錢多才有用,錢多了大家才會尊敬你。
那第三波的英文勢力在哪裡?應該是電腦和網路世界裡了,這是隱形的勢力,如果其它國家沒有認真看待,他們的語言就來必定會被英文蚕食。因為網路英文的內容太多了,是其它語言所不能及。而任何技術或産品一出來,必以英語為先,其它必會慢半怕。所以先機在英語,商機當然也在英語上面。
雖然中國,日本或一些非英語系國家也嘗試在科技上下苦功,像中國在研發中文處理器,中文的程式語言,中文的本土軟體,但成效還不明顯。試想想,若中國人的程式都以英語來寫程式,且不論它的好壞,那就實在沒必要使用中文的電腦書了,何必多費一番功夫呢?
如果這種程式語言像java, C#等等都以英文為基礎,那其它民族學習英語是必然的。如果大家都有一些英文基礎,那各民族溝通也必以英語最為方便。這也是英文目前在網路上的優勢。所以其他的民族,不斷的想要發展自己的民族語言,可是自己的語言裡有一大堆都是外來語,自己把英語弄成自己的語言,這樣的做法卻是莫可奈何的。
中英的差別
先不論英語和中文目前在國際上的地位,以我不是專家的看法,他們最大的差別是英文是「嘴巴」的文字,中文是「眼睛」的文字。一個以讀音為優先,另一個則以圖形為優先。當然它們各有優缺點,語音的缺點是各地方的口音變化大,時代久遠或距離的因素就會南腔北調,所以不管是中國大陸用著同一文字的,也有一大堆方言,印度和歐洲大陸也有很多種的語言。
如果是像英文,以拼音來組成文字,這對歷史資料的流傳是最大的障礙,因為一個詞彙的古今讀音可能差個十萬八千里。而中文以圖形文字出現,即使大家用不同的方言,但還是能看得懂同樣的文字。這也是歷史學家說中國大陸沒有變成歐洲大陸分裂成各民族國的原因,全靠中文字把各民族聯繫起來。
在沒有錄音、錄影的年代,大家衹能靠著文字,刻著寫著來流傳想法、知識和事件(後來就變成「歷史」)。但若要說到歷史的考古問題,圖形的文字像甲古文,楔形文字等,因為還是有蹟可循,所以還有解讀的可能性。看見一隻小鳥的圖,猜來猜去總不會是狗和猫吧!而拼音文字,除非能夠找到對照的資料,否則時代久遠,語音變化太大,若當世無人會讀,解讀機會比圖形文字更低了。
圖形文字的優勢
圖形文字的優勢在哪?如果你到過不同國家的機場或酒店,必定會看見許多的指示牌,那些指示牌的圖像簡單易懂,左右箭頭、餐廰廁所、德士巴士等等。在不熟悉該國語言的情況下,一般人大概也不會理解上有困難,即使那些告示牌收藏個一兩百年,再讓後人去解讀,也不會有太大問題。中文的的優點,不必多說。一個中文字,可以有華語、粵語、閩南語等等各種讀音,但意思卻是相同的,傳了幾千年,‘田’字還是田字的意思。
那麼是甚麼原因讓中文在這個經濟、科技歷史洪流裡,漸漸的失去了優勢,搞得大家都以英文為先,以英語為傲?

語音文字的後來居上
隨著電話、錄音、錄影技術的發展,「語音」文字就可以很好的保留下來。如果怕語言文字隨著時代變遷而變化,那麼可以把事件錄影下來,音影俱在,不再存在著流傳與解讀的問題了,聽不懂錄影畫面中人們之間大呼小叫的對白,但看見動手打架,也應該知道那些對白不會是打招乎問好了。
語音文字在這些科技的輔助之下,它的弱點反而被掩盖了,優勢得以發揚。語音文字,以英文來說,兩人在通電話,你不會的字,我可以直接教你,c o m p u t e r,就是computer。而中文就慘了,「電腦」,要說「上面是下雨的雨,下面是…」,即使一個淺白的字,像‘狗’字,對於兩個中文都不太好的人,一個要教,一個要聽,就會「左邊這樣那樣,右邊這樣那樣」,搞了老半天,比不上人家英文的d o g三個字母搞定。只要會26個字母,想要在電話上學甚麼英文字都沒問題。而這個時代,有誰不用電話呢?總不會為了一兩個字把它畫成圖案傳真(fax)給你。
雖然現在的這些科技在將來必定會有解讀上的問題,這主要是因為格式版本眾多,但至少在目前它們把英文的缺點遮盖了,把優點強大的發揮。也因為英語的便利與它的價值關係,學習它的人蜂擁而來。而學習中文的外國人呢?聽說有人學了簡體中文,去了台灣看不懂一大堆繁體字;也有人學了繁體中文的,去了中國目瞪口呆。他們不知道原來中文字也有差異,就冒冒然去學習,這對中文的發展,也是一個大障礙。
全球學英文
這裡不論英文的好與不好,在时代的巨輪下,沒人能阻擋英文領土的繼續擴張,中文沒想要去阻擋的話,那麼誰也擋不了,不可能依賴印度文吧!更何況他們早就已是英語的殖民地了。
而像中港台,日韓,新馬這些以漢字為主,和常用漢字的族群,都全力在學習英語。或許那些中國古老的智慧,再過多幾年都要翻譯成英文,大家再以英文來閱讀。為何要學英文,因為當中國人要和德國人溝通,當香港人要跟越南人溝通,當台灣人要跟馬來人溝通,大家總不會用華語吧?所以英文成了國際用語,其中一個原因也是中國還不夠富強。因為英語最通用,學了後可以跟德國、越南人、印尼人溝通,不必學德語、越南語、和馬來話,事倍功半。
華人的適應能力強,全球有目共睹,他們為了生活,不管生活在哪個國家都可以學好當地的語言。為了生意,學習英文更不成問題了。而中華民族也因為俱略這個特質,幾千年下來,雖然經歷比別人更多的苦難,卻活得比別人都好,人數比別的民族都多。那麼要學英文賺大錢,何樂而不為呢?
就在大家拚命學英文的同時,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若要跟日本人做生意,通常他們都不配合別人,而是別人要學習日語去配合他們。他們憑甚麼啊?但這麼一看,他們反而讓日語更有價值的存在於這個世界。而中國人不執著這個語言問題,為了生意願意學習各種語言的關係,反而讓別人不必學習中文,也使中文的價值減少了。
賺錢繳稅是愛國,如果賺錢又推廣自己民族的文化與文字,更家愛國(對中國人來說)。
電腦文字方向
就在大家以英語使用著電腦的同時,我發現電腦的文字也在演進,這讓我覺得必須要向大家說明,別以為圖形文字打輸了這場仗。
自從中學開始接觸電腦以來,我看見電腦的發現與演進,在學習電腦的過程中,更加瞭解電腦語言的發展。從最早時人們衹能用電腦語言(零和一)到組合語言(Assembly Language),再到程式語言(programming language)。這幾個時期,一般大眾還是沒辦法和電腦談得來,都是一些俱略編程能力(programming skill)的人才能夠指揮電腦。
到了MS-DOS,PC-DOS,一大堆指令式(command line)DOS的時代,一般人就可以開始對電腦下命令了,雖然有時它還是不聽話,可能是下錯指令或下了指令電腦楞住了。而我們也必需有很好的記憶力才能記住那一大堆的指令,時間長了沒用就會忘記。但這時就有許許多多的人,開始去學習與電腦溝通的語言,主要是看在電腦的工作效益份上。

在約十年之前,進入了微軟的Windows大時代,更多人可以在電腦上工作了,而現在幾乎所有的辦公室都有電腦了(除了大老板的沒有之外)。現在,一般大眾衹要受過簡單的訓練,就能指揮電腦工作,應用自如,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用戶圖形介面(GUI)。
演變
電腦發展的同時,我們看到了電腦介面的演進,它讓大多數人都可以跟電腦溝通,也讓電腦更加普及。這當中,人類和電腦的介面,從人機介面(HCI, human computer interface)或圖形介面(GUI,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可以看出,原來它反而是從機器語言(例:”10101110″)走向了圖形文字(例:「車」),GUI。

我有這樣的經驗,這幾年一直在Windows平台上工作,對於Linux的指令已快忘光,但還有個顧客的資料庫伺服機(Database Server)運行在Linux之上,前陣子出了問題,我到前線去,真的是舉‘指’維艱,指令都想不起來。這對於熟練的工程師當然不成問題,但對少用者來說,真的望機興嘆。如果它裝有Gnome或KDE的圖型介面就還好,徧徧當初就沒有裝。
如果是有圖形介面,至少還有可以在目錄選項看到,恢復記憶的可能性。單單應用指令(command),忘了就沒發操作了。所以大家能明白為甚麼Windows, Macintosh能最被廣泛接受的原因了。
在這裡,我們不是也很明顯的看見,在短短幾十年裡電腦語言的演進嗎?難道它不是從‘拼音’文字走向了「圖像」文字嗎?為甚麼它的發展是往圖形的方向走呢?這值得大家認真的去深思。
看看Windows裡的圖標(icon),在十多年前Windows 3.1/95時,文件夾(folder)是單純的,到了Windows XP,文件夾(或資料夾)的圖標分得更仔細了,如果你看看音樂文件夾、錄影文件夾、相片文件夾之間的差異,那就會明白古人的聰明。我們的中文不是也有部首嗎?凡是車字傍的大概都和交通工具有關了,如果你不會那個字,但看一個‘車’字傍,也可以去猜測,再讀完整篇文章也已略知一二了。
也就是這樣的便利,所有的電腦系統,只要給一般用戶的,都往著圖形介面(GUI)去發展,這也說明人們認圖要比認字來得容易,要不然也不會弄一堆圖標(icon)出來,不是嗎?

古董GUI
而我們現在用的漢字,幾千年來,千千萬萬人用的,不就是真正的GUI嗎?那是一個用了五千年的GUI。而且這個東西的好處是,我們可以明白古代不管是李斯、司馬遷、李白、蘇東坡或曹雪芹的文字內容。如果,我們能好好的利用中文的優勢,再過千年以後(如果地球安然無恙的話),我們的後代不管說的是甚麼口音的方言,還是可以通過中文字來理解我們所累集的知識、想法、和經驗。
那為甚麼錄音錄影靠不住呢?其實問題很明顯,技術的日新夜異,就像你老爸的唱盤已沒有唱機可以播出了。這些東西都不可靠的話,那麼就得回歸到最基礎的文字,為甚麼有五千年的GUI不好好珍惜,而拚命的往指令式介面走回頭路呢?
但有些事,即使我們知道它的真相,也不能阻止歷史的前進,而大洪流更不是一兩個人所能阻擋,就像中國的歷史並沒有因為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楚霸王的火燒阿房宮而停止前進。我們都知道被坑的,被燒的當中還有許多好東西,但好東西的毁滅是沒辦法被幾個人所阻止。
真正擁有這個古董的主人,如果不會去發揮,那麼就只能看著別人的玩意漸漸的流行,甚至取代了這個古董。而當你的新玩意行不通時,再要找回那些古董,古董也不知丢到哪去了。
回頭路
千年GUI又如何,大家認為學了英語會更高級,會更有機會,人之常情。就這樣,我們眼看著電腦從10101100走向dir /w,再向走像「開啟」(Open)的圖標(icon),而卻有許許多多的人,放棄了千年的GUI(Icon圖標),走向copy *.* d:\,再走向了10101100。
因為這群人覺得西人能富強,學他們的準沒錯。但他們沒有發覺自己是這世界存在最久遠的民族,而能夠一代一代流傳下來不被時代淘汰的原因,卻沒人想要去知道。
中华民族应该不是存在最久的民族,但是中华文字肯定是流传了就久的文字。
这篇说得好!
坐怀宝山空不知。
或许是千年GUI太先进,要重新演进一遍才能够运用自如。
个人认为学习外语增加机会无可非厚,
但千万不要忘了民族的根。
看着凤凰卫视的老外说着一口
比我们还标准的华语,真是惭愧。
而看着 CCTV 的播报员讲得一口流利
的英语还不忘保留中文字的口音而感动。
希望中文,或所谓的图形文字,
会随着中国的强大而发扬光大。
你的辛苦完成是有意义的。因为这是一篇上等之作,谢谢你。
another article to show the great of chinese, really funny…
such a thing really happened alot in the China, everyday try to boost up herself by talking such a rubbish things….
if you really great, now you should rule the world, not the western haha…
謝謝阿農和凡奇的支持.
tengyong,我所說的存在最久指的是以本身的文字存的最久的民族.
蛮有道理的
佩服
在古代历史上,推动一个民族的语言在国际间扩张的主要因素与其说是各地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所致,还不如说是物质文明发展不平衡所致。二千多年前,中东地区的国际交流语言是希腊语,建立这种希腊语霸权的与其说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智慧,倒不如说是亚力山大大帝统率的军队挥动着的剑与矛。为什么拉丁语曾在欧洲各地使用?原因在于罗马帝国的军团。公元八世纪,摩尔人的军队一手挥舞刀剑,一手捧着古兰经,将阿拉伯语带到北非和中东。后来,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和法国人又借助武力将他们的语言扩张到非洲,美洲和远东。他们的这些语言是跟着手持刀枪的士兵和极富冒险精神的水手的足迹扩张到世界各地的。可见,语言的传播、语言的发展与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一个民族的强盛具有不可割舍的因缘。
语言是根植于民族灵魂与血液间的文化符号,她不仅是一种表达工具,也跟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密切相关,真实记录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踪迹,成为延续历史与未来的血脉。如果说任何文化的特性都展示在自己的语言中,那么保护语言其实就是保护文化,保护母语就是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基因,护育着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中华母语卓然昭显出中华民族深沉厚重的文化“底子”。随着国际交往步伐的加快,英语固然是国际交往中的一种重要语言工具,然而,不管社会怎样发展、国际交往怎样频繁,母语绝不能丢,因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表达工具,语言与民族的关系是唇齿相依、鱼水共存的关系。对于所有的中国人来说,我们的母语是民族精神的载体与表现形式,延续着五千年的文化命脉,是中华文化永远不可丢弃的家园。丢弃了母语、冷落了母语,就会让中华民族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人将会愧对列祖列宗,成为千古罪人。中华母语的强盛就是中华民族的强盛,中华母语的发展就是中华民族的发展。
中国人,请讲母语吧!不要让她再忧伤!再“悲哀”下去了!
这篇文章还隐含对简筆字的批判。
简筆字的最大问题不是在简化,而是破坏了汉字內在的规律性,特別是部首。
比如,话:話,把“言”简化了,那么“誇”張,应简化成什么?“夸”张。時:时,把“寺”简化,那“詩”呢?“诗”。这个简化的规律是什么,我就看不出来了。
简筆字的深层问题是对文化的唾弃,完全不考虑文化传承的问题,完全工具化。文字的简化,我不反对,但一定要考虑文化传承的问题。
比如:“习”,你能夠看出所以然吗?不能。但正体:“習”就很清楚,上面是“羽”,就很容易联想成小鸟在学飞的样子。所以,学习、实习、练习等就很容易领会其中的深意,所以碰到“学而时习之”时,就比较容易理解“学”和“习”为什么是分开。
在中囯大陆,文化传统己经是断层了,所谓的五千年文化只是门面而己,一种裝饰,没有文化內涵在里面。
一个五千年的文化要能源远流长的传承下来,必须加以高度的条理化及浓缩,而具体的表现就是在文字上。所以,往往一个字就有很深的內涵在里面。文心雕龍里有一篇叫“練字篇”,这个“練字”不是指把字写好看,而是指要写好文章,就必须把每一个字的內涵徹底的弄清楚。比如“明”,很多以为这个字的“日”指太阳,其实不是,你看回原来的样子,是窗的象形,所以,“明”是指月亮在窗口中出现。那种意境是什么意境?在黑暗之中,伸手不见五指,忽然月光从窗口出现,月光透射进来,让你看清楚周边的环境。
所以,字的原来的样子可以让我们对它的文化內涵一目了然,但写起来肯定是很不方便,所以文字为什么会简化,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在简化的过程,对它原来的文化內涵就会越来越脫节,这也是肯定的。
所以,一个文字的定形必须在书写的效率及文化的传承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简筆字最大的问题就是只考虑书写的效率,不考虑文化的传承,甚至连最基本的条理化也不顾,比GUI还不如。
所以,在现阶段,我是很赞成识繁写简。